日期:2020-08-05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大数据研判、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红外无人机搜救查险……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许多高科技抗洪“利器”被广泛运用到防汛救灾一线,提升了监测预警的精准度、抢险救灾的时效性。
精准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破解汛情监测信息滞后、预警不及时等难题尤为重要。
浙江省金华市通过建设融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的“金华防汛大脑”,实现了对降雨、江河水位、水库水情、地质灾害风险区、城镇易涝点、山洪易发区的全天候监测预警和预报,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灾害综合风险态势分布图供指挥部研判,生成推送防御风险提示单,通知相关区域明确防御重点及措施。
今年梅雨期至今,“金华防汛大脑”共精确评估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中高风险危险区域20余次,协助开展会商研判35次,推送防御提示单28份,为该市平稳安全度过梅雨期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受江南梅汛期连日暴雨影响,7月8日9时,位于浙江省建德市的新安江水库建成61年以来首次开启9孔开闸泄洪,导致大坝下游建德、桐庐等市县水位急速上涨达到历史高位,防汛抗洪压力骤增。
初期根据降雨量和洪峰测算,桐庐县将有15万受灾人口。一夜之间转移如此多的人能否办到,是否必要?
专家利用数据平台和数据化地图推演模拟出哪些地方会被淹,最后精准到7个沿江乡镇11个转移重点区域,转移人员从15万人降到2万多人。精准转移不仅保证了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大大提高了基层防汛工作效率。8月2日,在今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影响海南期间,一架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空大型气象探测无人机从海南博鳌机场起飞,并成功下投30枚探空仪,与毫米波雷达一起,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进行了“CT式立体扫描”,并将一组组温度、湿度、气压、水凝物等海洋上空和海面观测数据,实时传送回地面指挥系统,为应对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快速行动为抢险救援赢得时间抢险救援拼的是时间与效率,早一分钟开始救援,险情就早一分钟解除,群众就能早一分钟脱险,遭受的损失就能降低一分。
今年7月以来,鄱阳湖水系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10天内平均降雨量高达324.4毫米,导致昌江鄱阳县段问桂道圩、中洲圩、桂湖村圩、问桂道圩上游邓坊村圩等多处漫决,数万名群众被紧急转移。
中洲圩决口最长、积水最深、用料最多、施工环境最复杂。大型机械陆路通行受限,大型轮船水陆难行,封堵决口十分紧急。抢险人员通过无人机等手段对现场情况进行初步勘查后,决定采用装备运送的新设备——动力舟桥。动力舟桥可快速架设通道,保障重型装备和大型车辆克服江河、湖泊等障碍迅速到位,大大提升了封堵作业效率。在决口封堵抢险过程中,抢险人员还利用雷达流速仪等高科技“利器”实时测量险情现场的各类数据,为制定抢险方案和开展科学封堵提供技术支撑。7月8日,在问桂道圩堤发生漫决后,为尽快拿出抢险方案,抢险人员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对现场各项数据进行测量。机器测量的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甚至更多,同时测量的精准度更高。在更准确的数据支持下,抢险人员齐心协力,连续奋战83小时,将127米宽的决口成功合龙。
在长江无为大堤上,多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防汛人员利用无人机高空拍摄、热成像等功能,快速绘制现场地图。
一旦有群众被困,无人机可快捷、准确定位人员位置,为救援提供支持。
深入查险除隐患于萌芽之时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汛期来临,各地都会安排大量人员巡堤查险,力图在隐患未造成灾害前将其消除。在巡堤查险过程中,巡堤人员只能在隐患有明显表现后才能凭肉眼排查出险情,并且很难对湖泊、泥潭等地形复杂处进行隐患排查。不过,随着5G、无人机、机器人、红外技术等的发展,巡堤查险这一工作变得更加精准。7月21日,受汛情影响,江西省九江市新港镇长江大堤出现管涌,虽经当地巡堤人员及时堵上,但险情仍然可能再次发生。对此,专业技术人员利用FlashRES64多通道、超高密度电法的无损检测技术,及时探测大坝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快速锁定险工险段。
该技术通过电源往地下供电,电流在地底下流动,遇到不同的地体,不同的电阻率会发生改变,和医学上、工业上的CT是一个原理。通过给大堤照“CT”得到电阻率,可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管涌、土层松散等,确定裂缝深度和堤坝内部结构,从而为治理专家制定处置方案提供信息支撑,变被动抢险为主动防治。
同一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抗洪小分队携带“海洋探测一号”无人艇迅速赶往上饶市信江信瑞联圩六零腾溪段,使用艇载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岸堤检测,排查管涌风险点。无人艇通过搭载声学载荷,可实现岸堤水下地形地貌的全覆盖式扫描,能高效检测人工巡堤难以发现的水下风险点。仅2小时,无人艇就完成共计14千米长的岸堤管涌风险点排查。技术小组随即现场快速制作出测量岸堤的水下三维形貌图,为进一步的险情分析预防提供了更清晰、直观的支撑数据。
当前,长江、淮河处于退水期,水位逐步回落,鄱阳湖、巢湖、太湖等湖泊汛情趋稳,但江河湖库经过较长时间高水位运行,堤坝久泡险多,防汛救灾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任务依旧艰巨。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各种高新技术反应速度快、监测侦察范围广、不受时间地形限制。各地在做好日常防汛工作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高科技智慧防汛,让防汛救灾更加科学高效。